第五百八十六章 贫农刘二不曾偷

最新网址:www.washuwx.com

王崇古噎了一下,他在给张居正打补丁,张先生可倒好,根本不领这個情,这什么人啊?

“事在人为,这么重要的事儿,自然要交给自己人办才会妥当一些,我并不想看到一条鞭法失败,这对大明而言,就如同禁海一样,是大明的断掌之痛。”张居正进一步解释了他为何要唯亲是用。

禁海是断掌之痛,都知道赚钱,但是穷的要死,也无法开海,最后还是在隆庆年间扭扭捏捏的开了个月港,一个月港赚钱赚到手抽筋的地步。

“那就试试吧,反正朝中有元辅保驾护航,也出不了什么大乱子。”海瑞看了眼张居正,不再反对,他就是担心申时行抗不住压力。

王崇古两眼一抹黑,靠在椅背上,看着海瑞就气不打一处来,这海瑞,看人下菜!

海瑞的性格是眼里揉不得沙子,这种公然结党的行为,海瑞不弹劾也就罢了,居然肯定这种结党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!海瑞对晋党、对工党下手的时候,可一点都没有留情,甚至还问他这个党魁请教经验!

站在王崇古立场上,事情的确是:都是给皇帝做事,这怎么做的事越多,受的委屈反而越大!

“利得税今岁收了127万银。”王国光眉头紧蹙的说道:“当真是愚不可及,海外是什么好地方吗?一窝蜂的往海外跑,不过几年,都得回来。”

王国光下了个断言,跑出去,都会回来的。

国退天下疲惫,国进天下兴,这在大明是极为适用的,但现在大明的势要豪右似乎找到了一条出路,那就是出海,累积了大量的财富,然后出海去!

到了海外你皇帝还能生杀予夺?到了海外,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!

朱翊钧对这帮势要豪右的这种想法,只能嗤之以鼻。

海外是蛮荒之地,大明有政策,但凡是在海外开垦田亩超过千顷、万顷、十万顷、代国者,稳定五年以上,可得开拓勋爵体系下的世袭千户、伯爵、侯爵、公爵。

朱翊钧给出了如此丰厚的条件,那不是白给的,大明开海急先锋,松江孙氏,是唯一个可能获得世袭开拓侯爵的人。

蛮荒意味着未开发,意味着物质的极度不丰富,当下的环境下,他们缴纳了足够的利得税后,的确出海获得绝对的自由,不被人控制的同时,也获得了被土著觊觎财产偷盗的自由、被虎视眈眈的海寇抢劫的自由、被自然的伟力锤死的自由。

“臣之所以不看好他们出海,是因为最近京师发生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儿。”王国光看着所有人廷臣,满脸笑意的说道:“深秋看西山红叶,层林尽染,这也算是京师一道风景,就有一队五十人相约成行,这五十人,还都是江南的名门之后。”

“他们在九月初出发,被困在了山里长达七日,差点就要人相食了,被路过的两个京营锐卒发现,把他们带了出来。”

朱翊钧惊讶的说道:“为何被困?这里可是京堂,首善之地,天子脚下,又不是塞外,怎么就被困住了?”

王国光解释道:“因为他们自诩清流,要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,对于白丁,他们这些个清流鸿儒们,自然是不乐意一同前行的,这去山里看枫叶,大家相约不带家丁书童,然后进了山就迷路了。”

在大自然面前,跺脚脚可没啥用,大自然不会反馈任何的情绪价值,山就是山,水就是水,也不会看在他们是清流的面子上,共情他们。

“不是,在京师这种天子脚下首善之地,两百万余众的京堂,他们在顺天府的山里迷路了?还不带家丁书童?连个向导都不带?”朱翊钧不确信的再问了一遍,简直是离谱给离谱他妈开门,离谱他妈到家了。

这可是京师!大明的心脏,一个京城就住了200多万,泰西最繁华的十个城池摞起来,才能抵得住一个京师,能在这种地方迷路,着实是让人瞠目结舌。

“陛下,其实是有向导的,但是一进山,就吵起来了,这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七嘴八舌,抱怨、谩骂、阴阳怪气,把本来认路的领队都说懵了,最终才迷路在了这首善之地。”王国光摇头说道:“这些个自诩清流之人,连个堪舆图都看不懂,在京师都能迷路。”

“他们出海了,都得回来,海外那种蛮荒之地,都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。”

陛下入山会迷路吗?一定不会。因为陛下是个合格的锐卒,每年春秋大阅的时候,陛下会作为锐卒进行大阅,大阅有个项目是:按图索骥。

就是把锐卒扔进山里,给一张堪舆图,堪舆图上有十个标记,按照堪舆图的指示,找到这十个标记并且抄下来,回到聚集地就是。

大明皇帝这项大阅大比的成绩是第一,是真的实至名归的第一,陛下带队,总是能在一个时辰之内完成,即便是李如松带着的少壮派,也要一个半时辰,都不是陛下的对手。

主要是因为陛下的标记总是做的极大,老远就看到了,可以节省寻找的时间。

标记物也写满了忠诚,流程上不能给陛下优待,那就在标记物上做文章。

陛下入山不会迷路,是陛下军事素质过硬,也是因为陛下一定会带缇骑在身边。

人贵有自知之明。

朱翊钧养尊处优,深居九重,有自己不擅长的事儿,那太正常了,身边那么多人,自然都可以帮忙。

赵梦祐左看看右看看,终于憋不住了,俯首说道:“陛下,这两个路过的京营锐卒,反而是官司缠身,这帮自诩清流的鸿儒们,回京就把锐卒给告了,而且是到京堂镇抚司告的状,北镇抚司昨天收到了诉状,鸿儒们状告京营锐卒。”

赵梦祐平日里是作为纠仪官存在,对国事从不置喙,但这件事离谱就离谱在这里,把这五十个贱儒救出来的京营锐卒,被告了。

“诬告反坐,对救命之恩不仅不心怀感恩,还觉得丢人,诬告于人,诬告反坐,必须反坐!”朱翊钧一拍桌子,这本来是个热闹,看看热闹知道这些个自诩清流实则贱儒,在大自然的伟力之下,生存能力还不如一条狗也就可以了。

可是这帮人居然状告这两个救命恩人。

“也不是诬告,这两个锐卒,喝酒了,这五十人的鸿儒,知道京营禁酒,就到了北镇抚司衙门告状。”赵梦祐解释了下,诉状上的罪过,饮酒。

大明京营禁酒,主要是酗酒误事,只有水师不禁酒,赵梦祐调查,这两个锐卒的确是喝酒了,是十分明显的违反了军纪条例。

朱翊钧面色一变,厉声说道:“就不该救他们!让他们死在山里,被豺狼虎豹分而食之!就没这么多事儿了,贱不贱!贱不贱!贱人贱己贱风俗!贱人一堆!”

“朕这两个锐卒,就不该把他们救出来,又不是他们带迷路的,他们为何救?为何饮酒?所为何事?”

朱翊钧的立场再明确不过了,朕的锐卒,这就是立场,无论如何皇帝亲自表态,这两个锐卒就不会被严厉责罚。

赵梦祐解释道:“这两个是兄弟俩,父亲死了,他们回去奔丧,金革无辟,不能守丧,丧事办完,悲痛交加之下,就喝了点酒,一人不到五两酒,这中午饮完在回来的路上,遇到了这伙儿清流鸿儒。”

朱翊钧面色复杂的说道:“五两算饮酒吗?朕还不知道锐卒的量?敞开了喝,能把朕的国窖搬空了,还要欠他们每人一斤。”

“不对啊,他们回家办丧事,这不是假期吗?”

“他们失期了。”赵梦祐叹了口气说道:“一共给了三天假,他们回营那天是第四天。”

流程上,的确不是诬告。

“陛下,事出有因,不宜责罚。”海瑞听到这儿,表达了自己一些意见,插手军务之事,本不该是他的权责范围之内,但作为廷臣,作为三法司都察院的总宪,海瑞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。

“不可,军令不可违,不可饮酒,就是不可饮酒。”奉国公戚继光立刻反对海瑞所言的私宥,这是破坏好不容易建立的军纪,军队是一个暴力最直观的体现,军令就是这个暴力怪兽的唯一缰绳,绝不可脱缰。

“按大明军例,杖二十。”朱翊钧吐了口浊气,做出了处罚,这是完全按照军例来执行的,没有任何的优待,朱翊钧采纳了戚继光的意见。

朱翊钧深吸了口气说道:“国朝以孝治天下,日后无战事之时,若有父母丧事,京营边军给假三月治丧。”

该处置就处置,但是三天的丧假,实在是太短了,给三个月就合适了。

国朝以孝治天下,但是这孝,也是肉食者专享的特权,京营锐卒已经是穷民苦力之上的阶级了,依然只有三天假期,实在是太少了。

“陛下圣明。”戚继光俯首说道,他看着张居正、王崇古等人疑惑的眼神,也有些无奈。

治军必严,是戚继光治军的原则,只有掌控这个暴力机器的戚继光才知道,这股力量到底有可怕。

虽然这两个军兵挨了二十杖,维持了军令的严肃,但这两个军兵也是京营的英雄,日后的丧假都是三个月了。

之前之所以只有三天的丧假,是因为之前大明京营一直在打仗,从万历元年新组建的京营就拉去了一片石,为李成梁克平古勒寨压阵,一直到万历十年六月,才从绥远班师回朝。

战时的条例和平日不一样,也是需要一点点的去调整。

“不行,朕越想越气,越气越想,不生点法子折磨他们一下,朕这个年也不用过了!”朱翊钧一拍桌子,对这些个清流鸿儒们,那是越想越气,他思索了一番说道:“缇帅,把名单给朕。”

朱翊钧拿着名单也不做什么,就是让他们死罢了,他倒是要看看,这五十个清流名儒,到底有几个是干干净净的!

是贱儒先动的手,救命恩人,不思报恩,还死咬着不放,朱翊钧要把这些贱儒扒的一干二净,看看究竟是什么东西。

很快赵梦祐就把名单呈送到了御前,北镇抚司衙门就在午门外,调阅案卷,速度很快。

冯保拿到了名单,没有直接交给陛下,而是从袖子里拿出了厚重的备忘录,按着名单点检了一番,才呈送了陛下。

这个备忘录上,有王谦王大公子收集的清流名儒们的风流韵事,就是黑料,简要记录着名字,稍微检索一下就找到了这些人的名字。

这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,五十个人,没有一个是干净的!

“送三经厂刊印,朕要在晚膳之前,看到新一期的《清流名儒风流韵事》。”朱翊钧也没藏着掖着,直接在文华殿上,交待了这件事的处置结果,这一期的《风流韵事》直接五十人的厚度。

不是朱翊钧为难三经厂,三经厂早就把这些个黑料雕版了,陛下需要哪一个,直接抽出来就可以印了。

根本没有等到晚膳前,这头廷议还没结束,三经厂的宦官们,就把这新一期的《风流韵事》的样书给印了出来,图文并茂,当真是茶余饭后最好的谈资。

“很好,就照这个印!”朱翊钧最终确定了成书,报复决不隔夜,这帮贱儒让朱翊钧不开心,朱翊钧就让他们一辈子没安生日子过。

中书舍人没有动笔,全当没看见,这事儿还需要张宏摁着他们的手,这中书舍人也别当了。

这俩中书舍人也是一脸的幸灾乐祸,他们身份特殊,养外室、泡青楼都和他们天然绝缘,他们不能做,毕竟一些秘密,需要永远烂在肚子里,带进棺材里,酒后乱性,喝点马尿,说了不该说的话,明天就得被沉到金水河去。

看别人因为这件事倒霉,俩中书舍人,自然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,巴不得他们更加倒霉!

至于廷臣们,情绪非常稳定,毕竟他们不养外室,也没有这种风流韵事,反贼王崇古也就王谦一个儿子,王谦哥哥死在了塞外,王谦的母亲忧思成疾病逝之后,王崇古再没有继室,没有给王谦找个后妈,更没有给王谦弄个弟弟出来争家产。

洁身自好、个人私德这方面,王崇古这个反贼是遥遥领先贱儒的。

“凌部堂上奏,请斩238人,为镇平县官吏班头等众。”张居正拿出了今年最后一本奏疏,凌云翼要杀人,一次就斩首238人。

凌云翼这一次请斩,比吏部都察院一年罢黜的官员还要多。

“不是,朕这头南衙奸商哄抬粮价案还没开始抓人,这凌部堂就要杀238人吗?”朱翊钧拿起了凌云翼的奏疏,仔细看了一遍后说道:“刑部什么意见?”

王崇古俯首说道:“杀。”

“大理寺呢?”

陆光祖俯首说道:“杀。”

“都察院呢?”

海瑞、李幼滋俯首说道:“杀。”

能让所有人达成一致要杀人的事儿,自然是因为这触碰到了官场最大的规则,造反。

不是造皇帝的反,而是造朝廷的反,具体而言,就是不让朝廷的手伸向地方衙门,而以县簿李杜才为首的这一批238人,就是干了这种事儿。

事情说复杂,是非常的复杂,说简单又很简单,就俩字:杀官。

镇平县位于河南道南阳府,是一个人口不过三十万余左右的县城,作为大明条条的代表,镇平县上一任的知县事赴任,是在万历十一年八月份,是万历八年的进士,第三甲192名的连标,连标在万历八年充当密州市舶司的监当官,累计了经验后,通过了官考遴选,前往了镇平县。

凌云翼很看好连标,凌部堂在山东的时候,就注意到了这个进士,踏实能干,思路灵活多变,和海带大王姚光启关系非常好,而且做事不骄不躁,喜欢谋而后定。

连标,死了。

前往镇平县赴任后,刚到地方第三天就死了。

这一下,河南地面终于知道凌云翼为何有好杀人的恶名了,直接把镇平县当地块块,连根拔起。

大明朝的知县都是流官,长则六年九年,短则三年五年,就会流转,这是大明的条条,这么短的时间,有的时候脸都没混熟就调任了,所以其实地方衙门的权力都被县衙久任的县丞、主簿、班头、六房书吏所牢牢保持。

而条条和块块的矛盾和围绕着权力的斗争,也是对地方官最大的考验。

地方官履任,往往要依仗这些地头蛇办事,这帮地头蛇办事能力不咋样,但坏事能力的确是一等一的厉害。

连标在山东密州市舶司干了四年的时间,累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,也不是那种油盐不进的人,做人做事很有分寸,当事不可为的时候,连标会等机会。

但这次连标遇到了事儿,他做出了选择,而后命丧镇平县。

这也是大明三法司如此言简意赅,只有一个杀字的原因,太胆大包天了,连标不是那种迂腐之辈,更不是海瑞这样的道德卫道士,做事十分的圆滑,就这样一个人,赴任地方还不明不白的死了,不用最狠厉的手段处置,大明官员也不必任免了。

“一共三万四千两银子的贪腐案!杀朕一个前途似锦的进士!”朱翊钧看完了奏疏也是怒火中烧。

都是银子惹的祸,三万四千两,就这点银子,就是栽到了海瑞手里也不会被斩首,甚至不会流放,顶多罢免革罢,结果连标死了。

镇平县知县在万历十年末升转后,就一直空缺,本来代管的是县丞刘汝康,县丞是正八品,是有官身的,虽然功名只是个举人,但还能升转,刘汝康不肯和这帮虫豸们同流合污,在万历十一年年初被杀。

这是后来调查出来的结果,奏闻朝廷的死因是失足落水。

连标不是第一个死在镇平县的官员。

刘汝康溺毙,这县衙就成了主簿李杜才的一言堂。

李杜才贪吗?做坏事吗?刘汝康和连标两个官员,这个李杜才是不是罪魁祸首?幕后指使?

这个李杜才也在斩首的名单之上,他的确是幕后指使,他拿的银子最多。

最大的贪腐就是征劳役。

大明的夏粮秋税每年都要押解入南阳府,而后起运京堂,这个时候就需要解户押解粮食,解户是劳役,镇平县一共六千六百石的秋税要如期押解府堂,一共征调了七十二名解户押运。

这个时候,镇平县上下,开始围绕着这6600石的粮食进行谋财。

首先解户们要给输送贿赂给六房里的吏房和户房,不然解户们就要承担更多的押解任务;不输送贿赂也可以,多押解点粮食而已,庄稼汉有的是力气;

这刘家屯就有了刘二,没钱输送贿赂,就押解了270石的粮食,一个人干了三个人的活儿,但刘二还是如期押解完成。

但是以李杜才为首的这帮虫豸,怎么可能只拿一点点输贿的钱?这6600石到南阳府就只有4200石,剩下的2400石凭空消失了。

这个时候,贫穷的刘二,就成了这个亏空的替罪羔羊,谁让他不输贿给吏房和户房呢?

刘二一个穷民苦力,2400石是38万斤,他就是天生神力,押解的时候,能偷这么多粮食?但是李杜才为首的这些酷吏们,把罪名扣在了刘二的头上,说刘二伙同山匪劫走了这批粮食,让刘二把粮食补齐。

刘二哪里能补的起这么大的亏空?他一不做二不休,就打算去府里告状,南阳府不管,他就到开封府找凌大总督!

李杜才一点都不怕南阳府,因为他每年都给了银子,但李杜才是真的怕凌云翼,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的把刘二给杀了,然后报了个失踪,这就成了无头烂账。

到了这个时候,已经无法收手了。

连标,一个很圆滑的人,他到了镇平县,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,唯独在第二天,连标见到了刘二的女儿刘巧莲,刘巧莲要为父伸冤。

连标在最后的时候,让自己的师爷带着刘巧莲去开封府找凌云翼,而自己留在了镇平县,这一留,就永远把自己留下了,当夜,连标被杀,尸体被埋在刘二的家中,李杜才等人,意图继续给刘二栽赃嫁祸,坐实刘二和山贼往来密切。

凌云翼当着皇帝的面也讲仁义那套,但这次真的憋不住心底的火气,把整个镇平县上上下下一锅端了。

和山贼有来往的不是刘二,而是李杜才,贫农刘二不曾偷。

凌云翼经过了三个月的查补,终于把事情查清楚了,这才赶在年底前,奏闻朝廷请斩。

“凌部堂居然能忍三个月之久,换朕,朕忍不了。”朱翊钧朱批了一个朱红色的杀字。

都说凌云翼是个酷吏,他的确有点江湖气,但他一点都不酷,换成朱翊钧,直接当天发兵镇平县,先杀个血流成河再跟朝廷打嘴仗,反正朝廷要用他治理河南,圣眷正隆,特事特办。

朝廷让凌云翼带了1500客兵,客兵长短兵、弓弩甲胄、火铳火炮一应俱全,就是让他特事特办杀人去了,他还能等了三个月,走了全部的查补流程。

可见,凌云翼掌控了极大的权力,但从不让权力在自己手中小小的任性一次。

(本章完)

“人嘛,不逼自己一把,谁知道极限在哪里,朕也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农户,居然还能把庄稼养的很好。”朱翊钧笑着说道,给申时行加担子,是皇帝早已经定下的想法,否则申时行现在还在京堂修《会典》,而不是在松江府办事了。

作为下一任内阁首辅的热门候选人,适当的加一加担子,有利于申时行的进步。

“会不会担子太重,压垮了他?”海瑞眉头紧蹙的说道:“他既要负责开海诸事,还有处理与番邦使者沟通,还有飞云号、游龙号等快速帆船的投产,现在还要在松江府推行一条鞭法,这么做,是不是太难为他了?”

“陛下,南衙不比北衙,臣在南衙做巡抚的时候,查个徐阶兼并案,都是困难重重。”

在北衙是很难想象在南衙做事的阻力,那真的是道阻且长,申时行身上的担子实在是太重了。

这不是好事,简而言之,复杂、繁琐的流程,征发劳役都是钱。

断人财路,就如同杀人父母,一条鞭法,就是在杀地方官吏的亲爹亲娘,不被反对才奇怪。

所以,张居正再次选择了保守,只在松江府试点,如果能行,就慢慢在小农经济蜕变成商品经济的南衙进行展开,最后铺向大明全境。

“有理,利得税之事,申巡抚,不负朕之期望,做的很好,朕觉得给申巡抚加点担子也是必要的,毕竟日后申时行是要入阁的,但是他那个端水的性格,实在是让人担忧。”朱翊钧开口,为张居正站台。

而且朱翊钧第一次表态,申时行会入阁。

王崇古在报复,之前张居正冷不丁的说他瞒报,他现在在以‘姑息、座师托庇’在反击张居正任人唯亲,同时也是给张居正打个补丁,要在皇帝面前解释清楚这个问题。

“是的,因为申时行在松江府,别人我不太放心。”张居正却没有任何反驳,承认了就是因为申时行在松江府,他才选择了松江府,而不是别的地方,承认了自己任人唯亲,唯亲是用。

自嘉靖初年张璁变法开始,一直到雍正的摊丁入亩,一条鞭法在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,先后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,最终都没能成功。

雍正皇帝的一切改革成果,在乾隆登基后,就全部被废弃掉了,甚至乾隆还搞出了议罪银的制度,吏治彻底败坏了。

一条鞭法,对地方衙门而言,是一个不能容忍的事情。

按理说,一条鞭法大大的降低了财税的复杂,减少了行政的繁琐,优化了流程,而且还不用再征发劳役,让劳役押解粮食入京,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?

难,但还是要做,失败了,就再来。

“松江府是大明当下唯一能称得上是商品经济的地方,南衙十四府只一府,大江通衢九省唯富此地。”张居正解释了下一条鞭法在松江府合适的原因。

王崇古乐呵呵的说道:“元辅,是因为申时行在松江府,所以你才决定在这里推行吧。”

一条鞭法的意义不仅仅是货币税,它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,减少苛捐杂税,因为一条鞭法的本名是一条编法,将各种名目繁多的差役、徭役、劳役等事儿,全部编成一条进行征收。

和海瑞主张的‘废排甲轮役制,以概县之田,承当概县之役,按亩征银,差役官自雇募’,是殊途同归。

朱翊钧有的时候也想不明白,均田役、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,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,将人头税摊到了田亩之中征银,为何雍正的摊丁入亩就成了千古明君的代表性政令,一条鞭法就是张居正的罪责之一呢?

阅读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(www.washuwx.com)

  • 加入书架
  • 目录
  • A+
  • A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