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八十四章 算了,先杀人吧

最新网址:www.washuwx.com

忠诚!

忠诚可不是说出来的,是一言一行做出来的,整个大明京堂,只有万士和算是铁杆的帝党,皇帝不立太子,万士和都拥戴。

“危楼高百尺,手可摘星辰;不敢高声语,恐惊天上人。”朱翊钧负手站在了钟鼓楼的最顶层,看着复杂的大摆钟。

万士和解释了下他为什么体力好,其实就是胡濙的养生之道,和张居正一样练了五禽戏,不过万士和年轻,比张居正身体要好很多。

“连个楼都爬不上来,要他们有什么用。”朱翊钧看向了楼梯,五十岁以上可以休息,这是优老,但五十岁以下的朝官,却没几个跟得上皇帝的脚步,自然引起了皇帝的嘲讽。

还不如六十岁的王崇古、五十多岁的万士和。

朱翊钧以身作则,他能做到,他不要求朝官们做事能做到他前面,最少也要跟上自己的脚步才是,但是没有,这些个朝官在半道上都喘着粗气上不来了。

看看那些缇骑们,有一个大喘气的吗?

“简直是废物,臣都爬上来了。”冯保半抬着头,颇为自豪的说道,因为亲眼目睹皇帝习武辛苦的冯保,作为老祖宗,冯保也在偷偷努力,对于宦官而言,掉队=死,这个公式是成立的。

他对自己的武力值还是很自豪的。

大明朝堂也会发生械斗,比如正统十四年,土木堡天变后,锦衣卫指挥使马顺,被朝官活生生打死了,而修炼了《气人经》的冯保,那骂起人来,能把人活活气死,若是真的因为什么闹起来,要动手,冯保也不怕他们。

爬个楼都能累成这样,真动手,冯保可以毫不夸张的说:我要打十个!

朱翊钧站在了大钟之旁,看着京师的风景,从这里一眼望过去,整个京师,尽收眼底,往东看能看到大片大片的民舍,通州县城若隐若现的城墙;往北看,是北大营、皇家理工学院院和十王城;往西看能看到西山煤局的大烟囱和毛呢官厂,往南看,能看到大兴县南海子,当然也只能看到一个轮廓。

登高望远,心情开阔,风很大,没什么雾气,能看的很远很远。

“看红装素裹,分外妖娆。”朱翊钧看着雪后的白茫茫,一时有些感慨,再吟了两句。

“这两句的诗格韵律上佳,似乎是沁园春的上阙结尾,陛下有全文吗?”张居正稍微琢磨了下这两句,立刻问道。

朱翊钧眨了眨眼,大家都知道,他这个皇帝向来不擅长什么诗词歌赋,这突然蹦出两句水平极高的词句,立刻引起了张居正的注意。

“额,妙手偶得,妙手偶得。”朱翊钧是真的不怎么懂诗的格律,张居正要是跟他讨论这个,他真的不怎么会,就是把全篇都抄下来,张居正跟他谈论,他两眼一抹黑,应当如何是好?

张居正依旧不依不饶的说道:“陛下,这显然是词牌名沁园春中的一句啊,何不拿出来看看?”

张居正以为是皇帝写的,只是觉得写的不好,不敢拿出来让先生看,这没什么,陛下只要做皇帝做得好就行。

“先生,还是看看奏疏吧。”朱翊钧选择了岔开话题,真的抄也能抄,还有人能来质疑他这个皇帝,年纪轻轻,就有诗词里的气势?!

“这一句很好啊,简单两句,雪后天晴,红日和白雪相映衬之壮丽,好好,陛下…”张居正仍然非常坚持,此时的张居正,就像是闻到了腥味儿的猫,十分希望知道全篇。

朱翊钧面色严肃的说道:“先生,朕记得先生最是反对这些诗词,朕记得当初先生还大力批评了青词宰相,还是看看奏疏吧。”

“青词是向上天祷告的文章,这是诗词,又不一样。”张居正立刻回答道,这又不是青词,是一首好词,陛下在诡辩,先是转移话题,而后是混淆概念,贱儒那一套,陛下全都学会了,一个都不拉。

这也证明,的确有全篇,就是不告诉他张居正。

朱翊钧不能抄,抄了,张居正就得问谁写的,《沁园春·雪》的气势,那可不是一般的磅礴,纵观大明也就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有这份气度,但是文采上,却差了一些。

“妙手偶得。”朱翊钧将奏疏递了过去,就不该找人把张居正抬上来,气喘吁吁的他,哪还有功夫关注这个?

就该让倔强且嘴硬的张先生,脱脱毒。

张居正打开了奏疏,看了两句,就是眉头紧蹙,看完之后,攥紧了手中的奏疏,厉声说道:“简直是无法无天!混账东西!臣请旨,立刻将其查办!但凡有此举者,格杀勿论!”

此时此刻的张居正,一如当初执意要变法时那般的激进,直接喊出有此举者格杀勿论,一点活路不给。

因为事关粮食安全。

大明在进行清丈、普查丁口,这两件事已经做完了,只有废除贱奴籍还在收尾,年底之前,各地都能完成,行政上废除了对卖身契的法律支持,彻底改变贱奴籍的存在,需要漫长的生产关系的转变。

而这个过程中,生产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,地方的乡贤缙绅,再不能借着朝廷的名义,大肆兼并,并且以土地欺压百姓了。

粮食的生产包括了四个环节,种植生产、收储、加工、销售,种植生产的主要矛盾是土地所有权的归属,收储的主要矛盾是各府州县的肉食者们通过层层扑买、制造不存在的债务损公肥私;

而户部尚书王国光上的这本奏疏,内容是关于加工和销售的。

没处理过的粮食一般不会直接食用,需要把稻谷脱壳成米、麦子磨面制成面粉、豆子榨油豆粕制作饲料等等。

而问题就出在了这个加工和销售这两个环节,粮食作为历来极为重要的商品,这个加工和销售的过程,出现了垄断。

小农经济的特点,就是自产自销,自给自足,但城里人不种地,自然会有商品粮的存在,南衙走在了小农经济蜕变的最前沿,问题也是最先出现。

苏州府昆山一农户不种棉种稻,往年都是拉到磨坊里将多余的粮,直接卖掉,这年头的磨坊也充当着商品粮集散的功能。

而万历十一年,则卖不掉了,用当地磨坊主的原话是:你自留种粮种稻谷,我便不收,理由也是各种各样,不好吃、水分大、卖相不好等等,不过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,你自己留了种粮,那你就自己吃吧!

南衙松江府磨坊集中在了十七望姓之家,他们控制着南衙十四府超过了87%的磨坊,现在这么一折腾,一方面是农户的粮卖不到磨坊里加工,而城里开始缺粮,粮价飞涨。

“这十七望姓,当真是不长记性!不给他们点教训瞧瞧,恐怕这种办法,就会在一两年之内,传遍大明!”张居正咬牙切齿的说道:“杀!”

“先生气性不要那么大,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,你看把王次辅吓得。”朱翊钧乐呵呵的说道。

“王次辅家里也有这种生意?!”张居正猛地看向了王崇古。

“没有!你不要污人清白!这么缺德的事儿,我为什么要干,我是徐阶吗!”王崇古脸色涨红厉声说道:“我就是觉得后果太严重了,他们胆子实在是太大了!”

徐阶是这样的。

海瑞在做应天巡抚的时候,曾经也做出过类似于均田役的举动,整个政策是‘废排甲轮役制,以概县之田,承当概县之役,按亩征银,差役官自雇募’,嘉靖朝兵部尚书唐龙想搞均田役,没做成,海瑞在应天府也想这么搞,也没做成。

到现在王崇古旧事重提,以官厂团造和工兵团营为基础,也想搞均田役,但皇帝始终慎重无比。

海瑞和徐阶之间的斗争,看似是徐阶兼并过重,是徐阶个人品德的问题,其实海瑞在与世界逆行。

奈何不了海瑞,只能给他升官,逼他致仕了。

于慎行曾经批评徐阶:华亭在位时,松江赋皆入里第,吏以空牒入都,取金于相邸,相公召工倾金,以七铢为一两,司农不能辨也。

徐阶在朝中当首辅的时候,松江府的赋税钱粮都进了徐阶的家门,收税的官员就拿着空的牒文,去找京中的徐府兑换钱就行了,这是汇兑不假,但徐阶以七铢抵一两兑付,有司官吏叫苦连天,而不能抗辩。

徐阶是当朝首辅,有人告状抗辩,就是堂下何人,胆敢状告本官?

一两二十四铢,七铢抵一两,就是松江府的税,他徐阶一家就吃了七成,给朝廷留了三成。

得亏徐阶退的早,这要是徐阶和严嵩一样干二十年,那天下税赋他徐家怕是要吃去七成去!

严嵩当了二十年首辅,都不敢吃朝廷七成的税赋,分账的时候,也是内帑、国帑、严党,都想办法面面俱到。

王崇古不用像徐阶那样,他只要把银子交给皇帝陛下,陛下去投资,他们老王家,光是分红就拿到手软,拿到怕被皇帝当猪杀。

贪?贪哪有分红拿得多?

王崇古贪了十几年,就攒了两百多万两白银,给陛下鞍前马后,不停的往外散财,一年都一百多万银的分红。

王崇古嘴角抽搐了下说道:“他们的目的不是卖种粮,他们的目的,是为了控制粮食的价格,本来一石粮能卖三钱银,他们这么一折腾,恐怕只能卖十分之一,三分银了,而另外一头,送到城里商品粮,应声涨价,这里拐外拐,最少就是三四倍的差价。”

“当真是无法无天!我都没这么大的胆子!”

“朕深知王次辅经邦济国,先生也是愤怒之下,才以为王次辅面色变了,是参与其中。”朱翊钧宽慰了王崇古一句,也算是替张居正道了个歉。

毕竟王崇古真的当过反贼,所以张居正一看王崇古的脸色不对,就立刻变得愤怒了起来,悔不该当初留他一命了,当初宣府大同长城鼎建大案,张居正真的追杀,王崇古逃脱不了一个斩首示众的下场。

“先生,杀人解决不了问题。”朱翊钧看着张居正,这已经变得保守的张先生,在这种事上,格外的激进。

王崇古低声说道:“陛下,有的时候杀人解决不了问题,是杀的人不够多。”

朱翊钧愣了下,自己反倒成了保守派了?!

张居正有这个态度,很正常,张居正因为天下困于兼并这六个字回朝,行事行政,就是素疾大户兼并,力摧豪强,抚穷弱之民以固国本。

王崇古也是喊打喊杀,是朱翊钧没想到的,王崇古可是天下势要豪右的代表人物,他这么对同阶级同阵营的势要豪右喊打喊杀,真的合适吗?

朱翊钧面色凝重的说道:“我们不能什么事都诉诸于暴力,而是应该下诏训诫规劝,而后利用好常平仓和巡抚等多种工具,来抑制粮价,进行制度设计,一味的喊打…”

“算了,先杀人吧。”

朱翊钧说了个半截,最终放弃了,不是嫌麻烦,他发现得先杀人,因为他们得罪的农户。

按照李贽提出的无代表不纳税,朱翊钧这个亲事农桑的皇帝,就代表的是农户的利益,这个时候,念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,只有以雷霆手段,进行震慑之后,才能进行详细的制度规划,否则一切制度都是扯淡,没有威罚,就没有普遍遵守。

制度设计的再精妙,执行不下去,有个屁用。这就是朱翊钧这十一年践履之实的经验,也是张居正反复教给皇帝的道理,君上威福之权的应用。

威在福之前。

“陛下,很多事,杀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,臣以践履之实而言,面对斧钺加身之时,没有人不害怕的。”王崇古以自己充分的反贼经验,告诉陛下,反贼更怕死。

“这钟鼓楼实在是太高了!”海瑞带着沈鲤爬上了钟鼓楼,扶着膝盖,气喘吁吁的说道。

“咱们俩一把老骨头了,就该在下面等着的。”沈鲤扶着腰,他比海瑞年轻,但体力还不如海瑞,这两个骨鲠正臣,都超过了五十岁的年纪,但还是爬了上来。

在沈鲤之后,就是王国光、张学颜等一众廷臣,他们在下面休息了几次,爬了上来。

“除了海瑞这样的人。”王崇古看到海瑞爬了上来,赶忙说道,这刚说完没人不怕死,就遇到了个不怕死,舍生而取义的人,王崇古赶紧为自己的话打补丁。

海瑞不怕斧钺加身,他敢抬棺上谏,劝谏皇帝要行正道,就不怕斧钺二字。

嘉靖末年,海瑞抬棺上谏,隆庆皇帝神隐,在宫里奢靡无度,海瑞连章上奏规劝。

不仅仅是海瑞。

嘉靖末、隆庆初年,有个宦官叫李芳,是内官监太监,隆庆元年二月,李芳就劝谏隆庆皇帝要节俭,不要奢靡,清理了一大批的冗员,革罢了上林苑监许多的杂役,节省宫廷开支的同时,反对骄奢淫逸,切谏不止。

隆庆皇帝命李芳闲住,李芳还是闲不住,反复说着节俭二字,被隆庆皇帝打了八十仗,下了刑部大牢,等待处决,理由是:事朕无礼锢之。

李芳确实挺没礼貌的,切谏就是恳切进谏,话肯定很难听。

这个时候,和宦官一直不对付的文官,反倒是以刑部尚书毛恺、刑科都给事中舒化等人为首,进言劝隆庆皇帝,怎么说也是潜邸旧膺从龙忠臣、直臣,你这么杀了李芳,陛下潜邸旧臣,岂不寒心?

最终李芳被赶到了南京做了净军,后来到了凤阳种地去了。

李芳走后,陈洪、滕祥、孟冲这些个混账东西,逐渐得宠了起来。

同样因为劝谏隆庆皇帝节俭而失宠的还有陈皇后,现在的陈太后;

同样因为劝谏隆庆皇帝节俭被外放的官员还有海瑞去了应天做巡抚。

同样,张居正在隆庆二年,跟皇帝讨价还价,皇帝要三十万两白银,张居正只给了十万,多一厘银都没有,杀了他张居正也没用。

王崇古这么一扒拉,发现不怕死的人还真不少,只能说:汉室江山,代有忠良,唯独没有我。

王崇古怕死,践履之实的讲,杀人能解决问题。

“发生了什么事?”海瑞终于把气喘匀了,看着皇帝面沉如水的样子询问道。

“有人在找死。”王崇古把奏疏递给了海瑞等人,简单的解释了下其中的内情。

海瑞看完了奏疏后,十分确信的说道:“这不杀留着他们过年吗?快马前往南衙,立刻将其拿下就是,疯了吧,有几家磨坊,就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了?就敢如此胆大包天,胡作非为?!”

“朕也不想整日里喊打喊杀的,这帮蠢货,害苦了朕。”朱翊钧由衷的说道。

赚钱的生意那么多!为什么,偏偏要盯着老百姓那点血汗钱?

在这个没有大型机械、没有化肥、没有完善水利设施的年代里,种地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力活,三伏天要下地,数九天也要下地,堆肥是人拉肩抗,一点点挑到地里的,不避寒暑,辛辛苦苦种点粮食,封闭的小农经济之下,本就没什么利润可言,还要对这粮食,动歪心思。

那就不能怪朱翊钧心狠手辣了。

哪怕是搞点官田侵占、掏空府库的把戏,也不至于让廷臣们达成一致,喊打喊杀。

自作孽,不可活。

这玩意儿,影响过于恶劣了。

最终爬上来的廷臣们意见非常一致,因为中书舍人还在爬楼,所以这次钟鼓楼议事,就没有记录在案了,廷臣们也是畅所欲言,大家的态度都是一致的,那就是先抓了,查问清楚。

过年时肯定要过年的,光是查补的手续,不加急的话也要一年之久,要查清楚其危害,要践履之实的问责,杀头的杀头,流放的流放,充边的充边,按照影响不同,带头的人就要明正典刑,防止恶劣影响扩大。

朱翊钧开始下楼,他下楼的速度不快,但廷臣们毕竟都一把年纪了,还是没能跟上皇帝陛下。

“以后众卿,每月都要来爬一次,登高望远,朕陪着你们一起,脱脱毒也挺好的。”朱翊钧看着楼道里没有一点斯文的朝官们,扔下了一句话,就向着钟鼓楼之外而去。

很快一道严旨入了内阁,责令南衙缇帅骆秉良,将这十七户尽数缉拿归案,抄家法办,仔细查补后,押解案犯入京,至于法办的原因,也写的很清楚,哄抬粮价等同于制造民乱,等同于谋反。

这是非刑之正,皇帝当然要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而努力,这么搞天下沸反盈天,他这个皇帝还要不要做了?

对于势要豪右而言,当下的挑战,就是如何在社会剧烈变革的过程中,搞清楚、想明白、自己和绝大多数普通百姓之间的关系,怎么处理好这种关系,做出正确的选择。

如果大明的势要豪右都能把这个问题想明白,搞清楚,那么大明迎来一个千年尺度上的辉煌盛世,根本不是问题。

中国的历史很长很长,其实早就给出了选择,从时日皆丧予及汝皆亡开始,就已经有了答案,但这些个势要豪右们,始终不肯面对这个选择。

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

连儒家都讲,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

一石激起千层浪,这份严旨到六部的时候,就引起了轩然大波,朝臣们立刻就问,是哪个不长眼的家伙,又办了什么大缺大德的事儿,引起了陛下在过年前,如此雷霆大怒?

等搞清楚后,朝臣们立刻就明白了,陛下为何动怒了。

理所应当。

陛下的确是个皇帝,是天下最尊贵的人,至高无上,但陛下同样是一个农户,亲事农桑,能够感同身受的理解农户们的难处。

农户们其实不怕天灾,因为人力可胜天,再可怕的天灾,也有应对之法,唯独怕人祸。

(本章完)

李白又不会掐算,他写这首诗的时候,哥舒翰还没投降安禄山。

万士和终于把大气喘匀了,他俯首说道:“臣也是看永乐年间,大宗伯胡濙的《卫生简易方》才开始活动,算是勉强跟上了陛下的脚步。”

朱翊钧很喜欢李白,李白那么多诗词,朱翊钧唯独不喜欢那首《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》,哥舒翰姓哥舒,是突厥姓,李白在诗中,对哥舒翰进行了夸赞,其中就有一句:卫青谩作大将军,白起真成一竖子。

就是卫青和哥舒翰比起来也白做大将军了,白起都是一个竖子了。

抛开哥舒翰战败后,立刻卑躬屈膝的投降了安禄山这件事不提,哥舒翰一生的战绩,和卫青、白起相比,那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,韩信、白起、卫青、霍去病,合称韩白卫霍,哥舒翰就差的有点多了。

“没事,还能爬得动。”张居正看了一眼还在爬的王崇古,决定继续爬上去。

王崇古会用七星环首刀,能扛着大刀追王谦四条街,体力不是问题,反倒是张居正虽然出身军户,身为武勋,但其实是个读书人,爬起来的确是有点难。

王崇古就喜欢跟张居正较劲,本来打算下去等着的他,看张居正还在坚持,选择了跟皇帝往上走。

最顶部是一口巨大铜钟,将这玩意儿吊到最高处,可是让工部的工匠们绞尽脑汁。

风甚是喧嚣,带着刺骨的寒意,大雪已经停了,但寒风依旧凛冽。

“万阁老这体格非常硬朗啊。”朱翊钧颇为意外的说道。

万士和靠在墙边连连摆手,大口大口的喘气,他其实很多次想要放弃了,是那颗追随陛下的心,让他坚持了下来。

这一走就是近十五分钟的时间,大明皇帝朱翊钧仍然游刃有余,额头冒出了一层细汗,张居正也没事儿,因为朱翊钧让两名缇骑取了一个两人抬的轿子来,把张居正抬上来的,至于王崇古,则是累的气喘吁吁。

不能说是区别对待吧,只能说是天壤之别。

三十三丈的高度,大约为105.6米,真不是一般人,能一口气爬到顶的,再加上冬天穿的都厚,一件大氅就三四斤重,爬这么一个高度,五十多岁养尊处优的朝臣,真的爬不上去。

朱翊钧又爬了几层,看着张居正笑着说道:“先生歇一歇吧。”

张居正一脸无奈,被人抬上来,还不如在楼下等着呢!

能紧跟着皇帝脚步爬到顶的廷臣,只有曾省吾和万士和,曾省吾平九丝的时候,亲自披挂上阵,恨不得冲在最前面,曾省吾也会骑马,还会杀人,更会打仗,不单纯是個读书人。

让人格外意外的是,万士和居然也爬上来了,虽然和王崇古一样,累的不行,但还是坚持了下来。

正衙钟鼓楼的验收开始了,在缇骑们进行了必要的安全检查之后,大明皇帝带着群臣向着钟鼓楼而去,整个钟鼓楼三十三丈,一共有台阶1050级,朱翊钧带着群臣们开始爬楼。

当走到第170级的时候,朱翊钧看向了自己的身后,有些朝臣们已经气喘吁吁了起来。

“超过五十岁的朝臣,就在楼下等待吧。”朱翊钧看出了他们体力不济。

阅读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(www.washuwx.com)

  • 加入书架
  • 目录
  • A+
  • A-